華聲在線:青春期的葛洲壩令如今多少建築工程汗顏?
投入運行31年的“萬裏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於9月份完成例行“大體檢”。鄭守仁、徐麟祥等16名來自全國水工、監測、運行、金結等領域的權威專家組成專家組,在經過長達一年半的檢測後認定:葛洲壩水利樞紐大壩為正常壩。(據2012年9月25日 新華網)
有媒體報道這樣形容說,已正常運行31年的葛州壩,其身體正值青春期,像個棒小夥子。然而,這座大壩卻是采用最古老的原始施工方式建成的。葛洲壩於1970年12月26日開工建設,其壩址年平均流量14300立方米/秒。由於當時中國沒有修建此類大壩的經驗,10萬建設者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花費10年時間最終建成。
據資料記載,在大壩合攏過程中,當龍口隻剩20米寬時,咆哮怒吼的滔滔江水,25噸重的混凝土塊一投下去馬上就被發狂的江水輕易衝走,衝了再投,投了再衝,就這樣一直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合攏仍毫無進展。後來截流大軍用粗實的鋼絲繩把四個25噸重的混凝土塊聯成“葡萄串”,兩岸同時把兩幢共重200噸的“葡萄串”拋入龍口,大壩才終於合攏。足見,當年的科技水平和機械裝備力量是相當的薄弱,建設中的困難難以想象。
麵對葛洲壩“大體檢”的結果,確實令人非常振奮,更應引起相關部門的深刻反思,這座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靠著十萬建設大軍白手起家人拉肩扛建成的長江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30多年來卻一直保持平穩運行,靠的是什麽?
答案並不複雜,依靠嚴格的質量控製和質量管理以及日常維護。說得確切一點,就是十萬建設大軍和現在的管理者用高度自覺的強烈責任心鑄就了這座堅固的大壩。早在1958年二、三月間,周恩來總理在李富春、李先念的陪同下,從武漢溯江而上,踏勘了三峽的兩個壩區,從此便確定了長江的近期治理和遠景規劃。為了緩解湖北的洪澇災害和華中地區工業用電十分緊缺的局麵,1970年冬,周恩來親自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和討論了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有關問題。隨後,毛澤東批示“讚成興建此壩”。12月26日,中央批準興建葛洲壩工程。可以說,修建葛州壩是上至中央領導人的精心組織,中至每一位監管人員的精密監察,下到每個一個施工建設者精細施工的一項百年大計工程。這恐怕正是現如今許多建築工程中所奇缺的。
反過來看,現如今一些在雄厚資金、現代科技和先進機械裝備支撐下建設公路、樓宇、橋梁等建築,在其建成後卻總是質量問題頗出,甚至瞬間夭折,這又是為什麽?如果將問題原因僅僅歸結於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質量控製監管缺失,這是顯然不準確的。其實,嚴把工程質量關應從工程建設項目立項審批、勘測與設計、項目施工、工程竣工驗收、工程項目評價等一係列環節做起,環環相扣地加以管理控製,建立起一套質量控製和監督管理的信息化係統,並做到始終用責任心來驅使。
如果在工程立項中隻考慮給政績工程增光添彩,在項目審批中通過“私下疏通”就可以順利闖關,在勘測設計中唯領導意誌行事,在工程發包中認為“誰都可以幹”,在施工人員中有“隻要不出事就沒人管,幹砸了無非就是重新來”的想法,在監管者中存在拿了人家好處便高抬貴手等現象的話,人的責任心沒有了,即使資金投入再多,科技含量再大,機械裝備再先進,都難免出現“短命橋梁”、“拉鏈路麵”、“嶄新危房”之類的“豆腐渣”工程。對比葛洲壩建設,的確令許多現如今的建築工程汗顏。
最近,廣州市建委組織開發了“芯片”信息化管理係統,用於加強質量監管工作。就是將已經加載了混凝土試件生產日期、生產廠家、使用項目和使用部位信息的芯片,植入混凝土中,其否質量過硬,用儀器一掃便知。從而可以有效杜絕“調包”行為,確保混凝土強度等達標,建出來的房子不會得“缺鈣病”。應當說,這是一個有科技含量的監管辦法,但是僅植入“芯片”還不夠,樓宇不得“缺鈣病”,關鍵還要靠建設和監管人員的責任心,人的事業心責任感才是保證工程質量的根本因素。
已經正常運行31年的葛州壩如同青春期的小夥子,那呼嘯而下的滔滔江水所發出的吼聲便是:百年大計,責任重於泰山!
來源:華聲在線 徐雲鵬